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替代性兒童福利服務
Substitute Care in Child Welfare 
開課學期
107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林敬軒 
課號
SW5030 
課程識別碼
330 U11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209 
備註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72SW5030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聯合國於1989年通過《兒童權利公約》(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, CRC),為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,保障兒童公民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和文化等權利,並規範有關兒童事務或決策,均應以兒童最佳利益(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)為優先考量。台灣亦於2014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,賦予CRC國內法律效力,並要求未來法令制定和機關職權均遵守此國際基礎標準,保障兒童少年基本人權。於2017年提交首次國家報告並舉行國際審查,結論性意見特別建議台灣政府依據《聯合國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》給予需要替代性照顧兒少最適當安置。

本課程為大學部高年級及研究所的選修課程。主要目的在從兒童權利的觀點出發,介紹同學兒童福利體系寄養、安置、收出養兒童的相關議題,使同學對於兒童少年福利服務中的替代性服務有初步認識。本課程尤其著重檢視現行國際和台灣兒童寄養和安置的服務模式,從兒童權利及最佳利益概念探討其脈絡、價值以及執行現況。上課方式為教師授課為主,並搭配時事及案例討論,培養同學對於兒童福利服務相關議題的敏感度,並探索自我和專業價值的養成與議題的相關性。透過課堂和課後討論與反思,培養同學思辨能力,發展同學投入兒少福利、家庭服務領域工作的興趣、熱忱和行動力。

本課程設計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,主要介紹基本兒少福利概念和福利服務理論,包括兒童權利公約、兒童最佳利益、兒少福利服務三級預防、兒童福利體系發展等。第二階段,介紹替代性兒童福利制度和服務,包括寄養家庭(foster family)、親屬寄養(kinship care)、團體家屋(group home)、機構安置(residential care)、青少年自立方案(independent living)、國內與跨國境收出養(domestic and intercountry adoption)等。第三階段,討論替代性照顧中兒童的相關議題,包括返家重聚(reunification)、永續(permanency)、安置中虐待(maltreatment in care)、物質濫用、身心理疾病、安置兒少復原力、多元文化認同與服務等。  

課程目標
1. 了解兒童權利和最佳利益的概念
2. 了解兒童少年福利服務的發展趨勢和理論基礎
3. 學習替代性兒童福利服務的制度和服務模式
4. 探討寄養、安置、收出養中的議題,以及檢視相關實證研究與文獻
5. 培養分析和批判替代性兒童福利服務相關議題的能力
6. 探索自我價值以及了解自我價值與寄養安置、收出養議題可能的衝突  
課程要求
1. 課堂出席:請同學準時出席課堂,課堂間會不定期點名。如需請假、臨時需遲到或早退,請於上課當天6:00 am 前email給老師,並於請假系統上申請。
2. 課堂參與:課程進行需要每位同學積極參與,包括自我分享、小組討論、課堂問答、互動活動,同學的參與可使課堂學習更豐富,也建立合作學習的氛圍。
3. 課前準備:請同學務必在課前完成指定閱讀(非常重要!!),並瀏覽參考閱讀文章。期待同學將課前閱讀過程中習得的知識、心得、疑問,帶入課堂討論中。
4. 時事追蹤:期待同學能關注兒少福利相關新聞時事議題,並於網路討論版提出疑問和討論,於課堂上針對各週主題佐以時事實證。
5. 作業繳交規範:作業遲交一週內扣一分、兩週內扣兩分。截止期限兩週後將關閉系統上傳功能,不接受補交作業!如果學期中有困難,或有特殊情況,請盡早與老師聯繫。只接受打字作業,如有困難,請盡早與老師告知,討論替代方式。
6. 電子產品使用規範:上課請勿使用手機、筆電或其他電子產品從事非協助課堂學習的活動,尊重上課同學及老師權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五 12:30~14:30 備註: 當週上課前後或來信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每週參考期刊論文與補充網路資源。  
參考書目
每週參考期刊論文與補充網路資源。 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程出席與參與 
20% 
同學務必準時出席上課,課前閱讀各週指定閱讀教材,上課積極參與小組和課堂討論和活動,課後於ceiba網路討論版上交流提問。課程參與評量會參考出席率、課堂發言率、小組討論積極度、網路討論版參與程度。 
2. 
指定閱讀提問 
10% 
同學於當週上課12小時前(即週四晚上9點前),於ceiba討論版上傳針對指定或參考閱讀的提問,每次上傳至少2個具體問題。問題可針對文章內容、批判議題、個人經驗差異、或研究方法等。學期第三週開始上傳提問,一學期至少上傳3次。 
3. 
反思小作頁 
15% 
目的:訓練同學理解課堂閱讀和實證之事後,透過自我覺察和反思,整合相關學經驗,以批判的文字呈現整體的學習。因此,期待同學撰寫小作業時,能夠融合課堂閱讀、個人想法和經驗、媒體素材、網路資源等,作業評分會根據同學理解閱讀程度、自我覺察與個人和相關議題的連結、以及融合閱讀、反思、經驗的深度。 格式與規範:反思小作業以office word上傳ceiba繳交,篇幅以3-4頁、1.5倍行距(不包含封面頁和參考資資料)為限、最大12號字為限。作業需加入封面頁和參考資料頁,且至少引用三篇以上指定或參考閱讀,或自行搜尋加入其他相關學術文獻或網路資源。作業繳交需正確使用APA格式。於期中考週當天晚上(即4/19,11:59 pm)上傳至ceiba,以系統的時間戳記為原則。請同學即早完成繳交,避免系統的問題。繳交開放兩週,於繳交期限後一週內繳交者,扣一分,第兩週內扣兩分,兩週後即關閉系統上傳系統,即不接受遲交作業。 內容:主題三選一(討論方向不限於描述的內容) <藝術中的替代照顧> 找一個影視、動漫、童話中故事,疑似是課程所定義的替代性照顧,討論為什麼你認為它是或不是?呈現出哪些內容,符合或不符合課堂對於兒童影響的討論?這樣的意象是否反映或隱蔽或扭曲或誇大了寄養/安置/收養兒童或家庭的形象?與個人經驗(生命經驗、實習、實務經驗)的連結? 相關資料: - Alvarez, A. (2017). Lights, camera, action: The images of foster care in the movies. Journal of Child Custody, 14(1), 49-72. - Hubka, D., Hovdestad, W., & Tonmyr, L. (2009). Child maltreatment in Disney animated feature films: 1937–2006.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, 46(3), 427-441. - Hubka, D., Tonmyr, L., & Hovdestad, W. (2009). Social work and child maltreatment intervention in Disney animated feature films: 1937–2006. Australian Social Work, 62(1), 99-112. <父母角色可替代嗎?> 從替代性照顧的意涵去討論父母的角色是否可以被替代?為什麼可以或不可以?或是有哪些功能可以哪些不行?同學可以探索自己價值來做此題目,即有明確一方的論述,佐以相關文獻支持。同學亦可嘗試用自我辯論方式,補充不同觀點的論述,討論父母可能在替代性照顧中被剝奪或排除的權利,以可以延伸討論父母/替代照顧者對兒童發展的影響。 <成為寄養父母?> 同學嘗試討論自己是否未來會願意擔任寄養父母,可以整合課程知識(兒童發展、家庭系統)、個人價值、個人經驗(生命經驗、實習、實務經驗),來探討自己對於成員寄養父母的意願、能力、知識等,亦可延伸討論會面對的困難,以及可能會增加的需求。 
4. 
團體主題口頭報告 
25% 
同學於學期初分組,每組2-3人(視修課人數而定),選定一第二/三階段課程主題(第8至15週),針對主題設計35-45分鐘口頭報告,報告形式不拘,可使用學術文獻、影片、討論、活動、遊戲等方式,向全班同學介紹當週主題,並帶領同學討論學習。各分組於報告前一週與老師諮詢進行方式以及可能需要的協助。 
5. 
個人主題書面報告 
30% 
同學挑選一替代性兒童福利服務議題,做深入探討,提出質問與建議,嘗試撰寫一份陳情書,於期末繳交。報告內容包括定義議題、陳述議題重要性、引用相關數據、討論大眾或專家意見、分析各種討論結果或政策、提出未來具體建議方向,若分析結果仍有疑問需透過研究回應,亦可闡述下一步的研究計畫應如何研擬。此報告可作為一項陳情或整合報告書,所以撰寫報告同時,指出你想對誰說明此問題,或是期待有什麼改變(也就是具體的陳情對象,如立法者、行政者、民意代表、機構管理者等)。報告除表達自己想法外,亦須引用相關資料文獻。報告篇幅office word上傳ceiba繳交,以7-9頁、1.5倍行距(不包含封面頁和參考資資料)為限、最大12號字為限。每份作業需加入封面頁和參考資料頁,並正確使用APA格式。於期末考週上傳至ceiba,以系統時間戳記為原則。請同學即早完成繳交,避免系統的問題。 建議頁數與內容: 1. 前言(3頁) a) 為什麼這議題很重要?(包括定義議題、引用數據、若不重視可能結果) b) 陳述現行狀況和趨勢(可引用新聞報導佐證專家和大眾意見、列舉法條等) 2. 分析(3頁)(可與建議部分合寫4~6頁):針對上述討論提出個人分析,可列點評估優缺,或引用國內外文獻支持論述 3. 建議(3頁):針對上述分析提出具體建議,建議方向須符合陳情對象角色 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2  主題:課程介紹與規劃。
說明:介紹課程目標、授課方式、評分標準、課程期待。老師與同學互相認識,了解對此課程的期待與付出。
 
第2週
3/01  228連假放假!
 
第3週
3/08  階段一:替代性兒童少年福利服務基礎知識。
主題:替代性服務(Substitute care services)。
說明:介紹兒童少年福利服務發展與趨勢,以及兒少保護三級預防概念。討論兒童保護與家庭維繫概念下的兒童最佳利益。探討以保護兒童安全為主要目的的替代性服務,討論安置的原因和決策過程,以及替代性服務作為一種兒童虐待的處遇服務。

指定閱讀:
1. 彭淑華等。(2015)。兒童福利-理論與實務。臺北:華都文化。第一章,兒童福利的意涵與歷史發展 pp. 3-24.
2. 彭淑華(2007)。“寧缺毋濫”?“寧濫毋缺”?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機構安置決策困境之研究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,20(2),127-154。
 
第4週
3/15  主題:誰是寄養/安置兒童?
說明:討論帶離(removal)和安置(placement)對於兒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。探討寄養和安置的兒童特質以及福祉發展,以及相關的危險和保護因子。

指定閱讀:
1. 黃錦敦、卓紋君(2006)。受虐少年接受寄養安置適應之分析研究。輔導與諮商學報,28(1),51-72。
2. Calheiros, M. M., Garrido, M. V., Lopes, D., & Patrício, J. N. (2015). Social images of residential care: How children, youth and residential care institutions are portrayed?.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, 55, 159-169.
 
第5週
3/22  主題:寄養安置實證研究與理論模型。
說明:討論寄養安置的形式、穩定(stability)、中斷(placement disruption),以及相關的實證研究成果。介紹寄養安置與兒童福利體系議題的相關理論模型,如依附理論、生態系統、社會資本、復原力模型等。

指定閱讀:
1. 陳怡芳、胡中宜(2014)。兒少手足共同安置於團體家庭之工作經驗探討。臺灣社會工作學刊,13,39-68。
2. Unrau, Y. A., Chambers, R., Seita, J. R., & Putney, K. S. (2010). Defining a foster care placement move: The perspective of adults who formerly lived in multiple out-of-home placements. Families in Society, 91(4), 426-432.
 
第6週
3/29  階段二:替代性照顧形式。
主題:寄養安置服務 (I):寄養家庭(Foster family)。
說明:介紹寄養家庭形式,寄養家庭的招募、維持、訓練以及分級。討論寄養家庭的優缺點以及可能造成兒童正負向的福祉發展。討論寄養家庭中相關議題,如親職教養、依附關係、寄養家庭結構與價值等。

指定閱讀:
1. 楊倫潔、羅幼瓊(2013)。寄養家庭親子互動與支持系統之研究-寄養父親的觀點。聯合勸募論壇,3,97-119。
2. Zeijlmans, K., López, M., Grietens, H., & Knorth, E. J. (2017). Matching children with foster carers: A literature review.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, 73, 257-265.
 
第7週
4/05  民族掃墓節放假!
 
第8週
4/12  主題:寄養安置服務 (II):親屬寄養(Kinship care)。
說明:介紹親屬寄養家庭形式,討論親屬寄養及非親屬寄養家庭的差異,以及文化脈絡下的親屬寄養模式。探討台灣現行親屬寄養制度的推行與限制。

指定閱讀:
1. 余漢儀(2005)。親屬寄養之迷思:家族責任抑或國家分擔。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,9(2),1-30。
2. 吳書昀、蕭琮琦、劉美芝、邱仕杰、徐宜瑩、賴宏維(2015)。親屬安置的困境與爭議性議題之探究:實務工作者的觀點。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,19(2),31-74。
 
第9週
4/19  主題:寄養安置服務 (III):機構安置(Residential care / Congregate care)。
說明:介紹機構安置的形式,討論機構安置常見的議題以及機構單位員工的挑戰。探討機構安置對於兒童的影響。

指定閱讀:
1. 陳怡芳、胡中宜、邱郁茹、李淑沛(2013)。安置機構少女自力生活能力培育方案之反思與回饋:輔導人員之觀點。朝陽人文社會學刊,11(1),29-67。
2. 彭淑華(2006)。保護為名,權控為實?-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的觀點分析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15,1-36。
 
第10週
4/26  主題:寄養安置服務 (IV):青少年自立方案(Independent living planning)。

說明:討論即將成年的寄養青少年的危險與保護因子,檢視實證研究對於此族群的研究成果,探討現行青少年自立方案是否能有效準備寄養青少年步入成年階段,或是有效預防成年後可能會有的相關議題,如貧窮、偏差行為、物質濫用等。

指定閱讀:
1. 胡中宜、彭淑華(2013)。離開安置機構青年之自立生活現況與相關經驗初探。臺灣社會工作學刊,11,49-80。
2. 劉弘毅(2014)。安置少年轉銜服務初探。民生論叢,10,69-93。
 
第11週
5/03  主題:收出養服務(domestic and intercountry adoption)。
說明:介紹國內及國際收出養制度與流程,討論在多方利益個人或團體涉入的制度中,各方的需求與考量如何影響收出養的決定和兒童福祉發展。

指定閱讀:
1. 賴月蜜(2016)。收養新制下被收兒童權益保護新議題之探討。社區發展季刊,156期,113-126。
2. Ge, X., Natsuaki, M. N., Martin, D. M., Leve, L. D., Neiderhiser, J. M., Shaw, D. S., ... & Reiss, D. (2008). Bridging the divide: openness in adoption and postadoption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mong birth and adoptive parents.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, 22(4), 529-540.
 
第12週
5/10  階段三:替代性照顧相關議題。
主題:寄養安置議題 (I):安全(safety),寄養家庭和安置機構內不當對待(maltreatment in care)。
說明:討論兒童於寄養家庭和安置機構遭受虐待或疏忽的議題。了解寄養安置虐待對於兒童、原生家庭、寄養安置單位的影響,探討不同層面(如督導、政策等)對於此問題的預防和處遇,培養同學批判現行體制的能力,以及提供現行制度改革建議。

指定閱讀:
1. 彭淑華(2007)。機構安置:保護他(她)?傷害他(她)?-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眼中之機構虐待圖像。東吳社會工作學報,16,1-36。
2. Taussig, H. N., & Culhane, S. E. (2010). Emotional maltreatment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preadolescent youth placed in out-of-home care. Journal of Aggression, Maltreatment & Trauma, 19(1), 52-74.
 
第13週
5/17  機構參訪:參訪「未來咖啡」,更生少年關懷協會616少年夢工廠(暫定)
 
第14週
5/24  主題:寄養安置議題 (II):福祉(well-being),正負向福祉發展(身心理疾病、偏差行為、物質濫用、復原力)。
說明:討論兒童於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常見的負向福祉發展,如身心理疾病、偏差行為、物質濫用等,並探討相關的危險及保護因子,檢視現行處遇方案和服務。討論寄養安置兒少如何發展復原力。了解此議題對於兒童發展和社會資源整合的影響,提供未來可行建議。

指定閱讀:
1. 陳毓文(2008)。國內安置少年自殘行爲之探究:自殘方式、理由與解釋因素。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,12(1),145-188。
2. McLaughlin, K. A., Zeanah, C. H., Fox, N. A., & Nelson, C. A. (2012). Attachment security as a mechanism linking foster care placement to improve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previously institutionalized children.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, 53(1), 46-55.
 
第15週
5/31  主題:寄養安置議題 (III):永續(permanency),永續計畫(Permanency planning)。
說明:討論寄養安置兒童的永續計畫選項,包括返家(reunification)、收養(adoption)、親屬監護權(guardianship)等。從兒童最佳利益觀點檢視各選項的優缺點,探討「後安置」時期兒童的發展與福祉。

指定閱讀:
1. 莊靜宜(2017)。寄養父母在中長期寄養兒童轉換機構安置後之探視經驗:愛的延續?還是干擾?當代社會工作學刊,9,79-105。
2. López, M., Del Valle, J. F., Montserrat, C., & Bravo, A. (2013).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mily reunification for children in foster care. Child & Family Social Work, 18(2), 226-236.
 
第16週
6/07  端午節放假!
 
第17週
6/14  主題一:寄養安置議題 (IV):多元文化議題。
說明:討論寄養安置體系中多元文化的議題,如不同群體對於寄養或安置的價值,文化背景如何決定安置的決策,以及兒少福利服務如何融合多元文化觀點,以滿足多元文化兒童和家庭的需求。
主題二:課程回顧、反饋、總結與展望。
說明:回顧同學這學期所學,給予老師課程設計與教學上的反饋,為這學期的課程做總結。

指定閱讀:
1. 林沛君(2017)。兒少「表意權」實質意涵的初探-以被安置兒少發聲的權利為中心。台灣人權學刊,4 (1),73-96。
2. Long, M., & Sephton, R. (2011). Rethinking the “best interests” of the child: Voices from Aboriginal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 practitioners. Australian Social Work, 64(1), 96-112.

 
第18週
6/21  期末考週不上課。同學繳交期末主題報告